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研究生制度
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5-09-09  作者:外国语学院

翻译
专业代码:0551    英文名称: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TI)

一、专业类别简介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拔尖创新型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口译和笔译为主要类型,以汉语与英语等外语组成不同的互译语对,以商务、科技、工程、法律、教育、政治外交(外事)、文学文化等为主要翻译活动领域,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

长安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于2024年,同年开始招生。本学位点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及“交通强国”重大发展战略,依托“双一流”建设平台与交通运输学科优势,围绕区域跨境交通网络建设,坚持实践导向和实战驱动,旨在培养能够以专业态度与职业素养应对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相关工程行业领域基础翻译与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翻译人才。

二、培养目标

以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及城乡建设翻译为特色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翻译基础知识以及与翻译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语言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技术能力、译前译后编辑能力、实践归纳总结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较高水平、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

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战略目标,致力于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等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和多语言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

1. 具有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能够理解并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在翻译实践中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形象。

2. 兼具中外知识与交通运输等工程领域相关的跨学科知识素养,具备在双语环境中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并娴熟使用多种现代翻译技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3. 深刻理解中英(英中)翻译的专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国际事务等相关领域,熟练掌握多语言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技能,确保具备胜任各类翻译项目的专业素养。   

4. 提升实践能力,通过模拟口译场景、实际笔译项目等实践活动,能够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确保胜任各类国际交通运输工程等领域的翻译任务。

5.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语言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技术能力、百科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归纳总结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国际翻译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够满足社会对高水平语言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主要研究方向

01 英语笔译: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工程领域文献翻译。

四、培养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的指导实行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及科学研究等相关内容,校外合作导师负责专业实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指导工作。校内导师和校外合作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论文开题或实践成果的可行性论证、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工作。

1. 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2. 学习形式:我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实行全日制教育。采用研讨式、模拟式教学。笔译课程教学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笔译课程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本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加强案例库建设,推进案例式教学。

3. 双导师制: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单位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务)的翻译人员;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设置校内实践导师组,由校内实践量与实践能力达到教指委要求的教师组成。

4. 校企联合培养:我校与多家翻译公司及教育公司等签署了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合作意向书,并与其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践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了多位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合作企业资深专家做研究生企业导师,并达成了校企联合培养意向。学生在第三学期起,将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训实践。

五、学制及学习年限

本学位点采用全日制培养方式,学制 3 年。因创业休学的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方可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应至少取得38学分,具体要求如下:

1.公共基础课(最低取得6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

开课学期

备注

s1320001

中国语言文化

2.0

32

考查


s16050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

32

考试


s1320002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2.0

32

考查


2.专业基础课(最低取得10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

开课学期

备注

s1320004

口译理论与技巧

2.0

32

考试


s1320003

笔译理论与技巧

2.0

32

考试


s1310001

中外翻译史

2.0

32

课堂开卷


s1320005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辅助翻译

2.0

32

考查


s1308008

翻译概论

2.0

32

考查


3.专业选修课(最低取得14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

开课学期

备注

s1320012

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

2.0

32

考查


s1320011

FIDIC 合同

2.0

32

考查


s1320006

生成式 AI与文学翻译创新

2.0

32

考查


s1320009

工程翻译基础

2.0

32

考查


s1320013

AI 辅助翻译工具实操 (交通工程方向)

2.0

32

考查


s1320014

自然语言处理(NLP)与国土资源翻译实操

2.0

32

考查


s1320015

智能交通翻译工作坊

2.0

32

考查


s1320016

地质与国土资源翻译工作坊

2.0

32

考查


s1320017

译后编辑与本地化

2.0

32

考查


s1320018

翻译项目管理与风险应对

2.0

32

考查


s1320019

译员职业素养与项目实战

2.0

32

考查


s1310002

翻译批评与鉴赏

2.0

32

考查


s1310004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际

2.0

32

考查


s1320010

国际工程管理

2.0

32

考查


s1320008

理解当代中国高级翻译

2.0

32

考查


s1320007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2.0

32

考查


4.公共选修课(最低取得1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

开课学期

备注

s0004

儒学复兴与当代启蒙

1.0

16

考试


s0005

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

2.0

28

考试


s6601004M

美术鉴赏

1.0

16

考查


s6601003M

音乐鉴赏

1.0

16

考查


s6601002M

书法鉴赏

1.0

16

考查


s6601001M

艺术导论

1.0

16

考查


s1400104

瑜伽

1.5

24

考查


s1400103

乒乓球

1.5

24

考查


s1400102

羽毛球

1.5

24

考查


s1400101

篮球

1.5

24

考查


s0022

健美操与科学锻炼

1.0

32

考查


s0021

健美操ABC

1.0

36

考试


s0020

社会主义发展史

1.0

10

考试


s0019

改革开放史

1.0

10

考试


s0018

新中国史

1.0

10

考试


s0017

新青年·习党史

1.0

10

考试


s0016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

1.0

18

考试


s0015

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

2.0

26

考试


s0014

创新创业实战

1.0

16

考试


s0013

商业计划书的优化

1.0

10

考试


s0012

创新创业大赛赛前特训

1.0

10

考试


s0011

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2.0

0

考试


s0010

劳动通论

3.0

32

考试


s0009

创新创业

3.0

32

考试


s0008

美的历程:美学导论

1.0

11

考试


s0003

中华诗词之美

2.0

28

考试


s0007

人工智能,语言与伦理

2.0

21

考试


s0006

艺术哲学:美是如何诞生的

2.0

21

考试


5.其他(最低取得7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

开课学期

备注

s02zhkh

专业学位硕士综合考核

2.0

36

考查


s0002

学术活动

1.0

36

考查


s0001

专业实践

4.0

36

考查


七、培养环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31学分)及其他环节(7学分),其他环节包括专业实践(4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和劳育考核、综合训练、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2学分)。

翻译专业实践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学生在读期间要求完成不少于 15 万字的笔译实践。第三学期开始,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要在教学实习基地或其他企事业(专业领域)单位参加累计不少于 6 个月的翻译专业实习。实习结束,须递交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以及校内导师签写意见的翻译专业实践总结报告。研究生必须参加不少于一周的劳动教育,目标为语言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读期间学生必须参加至少8 次学术活动,应在一定范围内主讲至少1 次学术报告。

八、学位授予

该专业学位授予需符合以下条件:(一)在读期间未因违反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或考试纪律受过“记过”及以上处分,或受过“记过”及以上处分,但在申请学位前已撤销;(二)在规定学习年限内,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环节),且成绩合格;(三)完成学院规定的在学期间翻译实践工作量;(四)撰写完成符合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的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评审与答辩;(五)符合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六)凡就读期间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并修够学分的学生,同时须完成《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要求》之一者,方可授予学位。

1. 以邀请、协议或合同等书面形式获得或参与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具有出版社经营许可证的正规出版机构的翻译项目或译著(3万字以上)等;

2. 获得相关专业评价考核,如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口、笔译二级)或同等水平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

3. 公开发表专业相关学术论文(学生独撰、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或学生第一作者导师第二作者),论文收录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或国际认可的学术论文索引数据库;

4. 参加专业相关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发言,获得论文宣读证明并全文收录于出版的会议论文集、参加国际会展、活动或课题项目合作等活动的主要翻译工作;

5. 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一等奖(排名第1)以上,学科竞赛被《长安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分级分类目录》收录;

6. 参与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国家级(证书持有者)、省级(前5名)、厅局级(前3名)、校级(主持人);

7. 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及项目: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校级铜奖以上(第1名),或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持人)省级以上并结题;

8. 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并获国家级、省级、厅局级、校级表彰(需有官方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