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园地
学工园地
团学活动
我院团学组织集中学习并热议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5-03-14  作者:王子章

2025年全国两会在万众瞩目中召开,3月12日我院在北校区师生服务大厅二层第二报告厅集中学习并热议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参与本次活动的有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团学组织指导老师杨文佳以及全体学生会成员。

会议伊始,由学生会执行主席郝梓涵领学2025全国两会精神。郝梓涵首先对两会的基本概念、重要意义以及今年两会的主要议程和成果进行了全面且详细地介绍。她指出,全国两会是汇聚民智、共商国是的重要平台,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有着深远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积极关注两会动态,紧跟时代步伐。在谈到大学生如何践行两会精神时,郝梓涵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关注政策,把握机遇,鼓励同学们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从中寻找自身发展的机会;二是提升自我,全面发展,希望大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综合能力,为未来步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激励同学们大胆创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青马班及学生会代表进行现场发言热议。他们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分享了对两会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并就如何在校园生活中贯彻两会精神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想法和建议,现场气氛热烈。



青马班代表王晨阳:

作为一名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在青马班的理论淬炼与团委活动的实践熔炉中,对今年两会精神有了更具象的体悟。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教室里的同声传译设备忽然变得滚烫——这不正是我们外语人的时代命题吗?

在《时政翻译》课堂上,我们曾围绕"新质生产力"的英译展开激烈讨论。我校工科研究生带来的"无人驾驶压路机"项目资料,让翻译实践跳出了纸面。当"intelligent compaction technology"出现在联合实验室的英文标书中时,我忽然触摸到了"学科交叉"的现实意义。长安大学赋予我们的不仅是外语能力,更是用专业服务国家战略的站位意识。

在团委组织的"两会精神进社区"活动中,我和团队创新设计了中英双语版《民生政策图解手册》。当社区老人戴着老花镜逐字比对中英文版的医保政策时,当外国友人通过我们的手册第一次看懂"城市更新"内涵时,语言真正成为了破除认知壁垒的桥梁。这种具身化的实践,远比概念化的讨论更让人感受到"国之大者"的温度。

站在渭水校区图书馆的落地窗前,看着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各国学子匆匆走过,我愈加明晰:外语从来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文明互鉴的转换器。长安大学赋予我们的工程底色,让这种转换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当"用外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成为青年共识时,我们手中的词典便成了新时代的"张骞节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上,写就属于世期的凿空之旅。

学生会办公室负责人乔晓枫: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热议话题。作为一名外语学子,我深感语言智能正与数字文明深度融合。神经机器翻译等技术突破不仅重构跨语言交流,更推动二语习得理论的创新发展,这既是技术革新,也是关乎人类主体性的哲学命题

与此同时,二十大提出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号召,赋予我们以语言为桥、促进文明互鉴的使命。全国政协发布会上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阐释尤其发人深省:它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认知范式的根本转变。这种变革正在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为外语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语言在文明传承与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学生会文体协会负责人保琎:

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让我深刻认识到国家发展对青年一代的期望与责任。两会报告中提到的“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机会。随着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日语专业学生可以在中日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桥梁作用,助力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两会强调“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这与日语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日本在环保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为国家“双碳”目标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同时,两会提出的“弘扬企业家精神”也启示我们,作为外语人才,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全国两会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日语专业学生,我们应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积极投身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展望未来,我院学子将持续深入学习两会精神,不断加深对两会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